美國農機發展趨勢
分類:
發布時間:
2013-11-24
美國自20世紀40年代基本實現農業機械化以來,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機主要是更新、換代、開發新品種,市場日趨飽和。20世紀90年代初,農機銷量下降幅度較大,1992年比1991年銷量減少14%,有的農機企業如凱斯公司已被國外公司收購。農工工業日益依靠出口,主要制造商約翰、迪爾公司和紐荷蘭公司等企業均在外國設立分銷代理機構。美國制造的農機具偏向大型、高檔,中小型農機,特別是小于74kW的機械,因制造成本關系,從日本、加拿大和歐共體進口。打入美國市場的亞洲企業主要有日本國久保田和韓國大宇。
美國已于1946年開始步入全盤機械化,當前已進入全盤機械化、自動化階段。不但大田作物生產及收獲已全部機械化,而一些難度大的行業與作業也實現了機械化。
美國是世界上農業最發達、技術最先進的國家之一。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商品生產,促使美國在本世紀40年代領先世紀各國最早實現了糧食生產機械化。60年代后期,糧食生產機械化水平更加提高,達到了從土地耕翻、整地、播種、田間管理、收獲、干燥全過程機械化;70年代初完成了棉花、甜菜等經濟作物從種植到收獲各個環節的全面機械化。當前依然在種植業、工廠化畜禽飼養、設施農業、農產品加工等方面保持著世界先進水平。高度機械化水平,科學有效的管理,大大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1987年美國農業勞動力人均產值達到了55300美元,是當時其他發達國家的4倍,居世界第一位。農業機械化有力地促進了美國農業的快速發展,也使美國成為世界上第一農產品出口大國。
現狀
為了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最有效地利用和節約農業資源,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商品率,保持農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美國特別重視農業的發展和農業的現代化。美國工業如機械、化肥、航空航天等方面為農業提供了大量農業機械、化肥、農用飛機等先進生產資料和裝備,使農業幾十年以來一直成為主要出口產業。美國高度重視農業保護性耕作技術與機械的推廣和使用。經過長期努力,目前實施保護性耕作(按作物殘茬覆蓋量達到30%為標準計算)的比重,大豆已達到30%—40%、玉米25%。實際上地表作物殘茬覆蓋量小于30%而接近標準的土地耕作面積遠大于上述數。為了適應農業保護性耕作技術的需要,美國約翰·迪爾公司、凱斯·萬國公司等農機廠商,已向農業提供了大量保護性耕作用的少耕、免耕農業機械。
美國農業以多種農作物生產和家畜養殖為特征,并對商品價格和農業收入較為敏感,擁有成熟的農業機械市場。收獲機械和其他機械在銷售良好,但預計未來數年內將出現顯著減緩。美國主要設備制造商有AGCO、Deere&Company、Caterpillar和其他大中型企業,這些企業在本土擁有尖端的產品線并在海外擁有眾多的子公司。
近幾年,美國在谷物聯合收割機、噴霧機、播種機等農業裝備上開始采用衛星全球定位系統監控作業等高新技術。農業出現了向精準農業方向發展的趨勢。
發展趨勢
一、控制性能更優。
控制性能是大型農用設備的主要性能指標。現在,北美正從液壓機械或手動控制向電子控制過渡,隨著技術的不斷改進,現在一些基本的控制已實現了電子化。比如,威克斯公司就能提供一套系統,根據設備行走速度自動調整切頭的高度和速度,既減少了工作人員的勞動強度,又提高了生產效率。又比如:威克斯為下一代農機設計的EMV系統有在工作中隨著收割條件的不斷變化而改變閥的控制特性,比現用的系統效率更高。電子化的另一大優勢是生產廠家能根據不同用戶的特殊要求而定做專用閥(硬件變化不大)。另外,新型農機還將配有多種實時診斷元件。在過去,農場主通常要等到某些元件出現故障后才去維修。現在,利用先進的診斷技術,農場主能夠冷確預見到將要出現的故障,從而采取相應措施,預先進行維護,提高設備運轉率。
二、效率更高。
用戶的最終要求是效率更高而作業成本更低。制造、加工及生產的效率,直接影響到主機成本。以艾倫斯公司的產品為例,該公司選用了伊頓公司直角靜液驅動橋,大大減少了液壓系統的安裝勞動。另外,將泵、電機和車橋集成一體還節省了裝配時間和安裝3個獨立元件的配管作業,大大提高了生產線的效率。該技術的另一優點是結構更緊湊,在增添設計柔性的同時還能減少元件磨損,簡化維護。
三、耐用性更好。
杰爾森公司的一位技術人員指出,元件的可靠性至關重要。例如,設備轉向系統的故璋不僅會造成停工,還可能涉及極為嚴重的產品責任事故。美國明尼蘇達州車輛系統分司推出了108系列動力單元,可大大簡化農機作業。例如,托羅公司的機械利用微型動力裝置升、降切割臺。設備手動功能也已實行自動化,操作者不需推拉操縱桿,與動力裝置連接的開關控制定位,把手動作業轉化為按鍵操作。
(信息來源:中國農機互聯網)
關鍵詞:
上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推薦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