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2014年熱門機械子行業
分類:
發布時間:
2013-12-30
導讀:從2008年9月份開始,由于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市場不確定因素增多,生產任務和市場銷售量萎縮。2013年經濟增速放緩,企業生存困難,紛紛尋求轉型升級,政府不再以短期刺激措施拉動GDP增長,轉而推動經濟向依賴于內需的發展模式,鐵路、棚戶區改造、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節能環保等將成為重點投資方向。2014年,與之相關的行業將會得到發展,機械子行業將被看好。
農業機械
截至2012年底,中國農機工業總產值連續8年年平均增長超20%,中國現在已成為世界農機使用第一大國,農機裝備制造第二大國。2013年,中國農機工業的發展可以用“一枝獨秀”來形容,不僅跑贏了機械行業這個大盤,而且增幅位居13個機械子行業之首。在全國經濟尤其是制造業增速放緩甚至大幅下跌的情況下農機行業取得的業績,也讓曾經一度領先的工程機械、機床、印刷機械等行業“望塵莫及”。
政策好,天幫忙,人努力,我國農機行業保持著較好的發展勢頭,農機產品科技含量不斷提高,為中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質技術基礎。農業生產集約化將進一步提升機械化率。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入(土地流轉),特別是農機專業合作社與農機大戶的崛起,農業機械化和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將加速發展。我們看好有產業鏈整合能力的大型農機龍頭。
工程機械行業
2013年,由于受春節及“兩會”的影響,工程機械下游需求復蘇相對較弱,行業銷售量仍然低迷。然而,低產能利用率令折舊壓制毛利率。挖掘機開機率提升且租金水平維持,綜合收益率改善,預計挖掘機需求將持續小幅復蘇。
如今,景氣企穩,上市公司業績將觸底反彈。前三季度行業整體ROE為7%,接近上一輪周期底部2005年6%的水平。未來隨著行業收入規模恢復,上市公司ROE水平將回升,行業存在估值修復的動力。
油氣裝備
“2013年我國天然氣需求仍將保持快速增長。”《2012年國內外油氣行業發展報告》報告稱,預計全年表觀消費量達到1650億立方米,同比增長11.9%,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5.8%。預計2013年天然氣進口總量將達530億立方米,同比增長23.8%,對外依存度將達32%。其中,LNG進口量1650萬噸,同比增長14.6%;管道氣進口量達到300億立方米,同比增長31.6%,緬甸氣將成為新的進口氣源地。隨著價格改革在全國各地逐步推進,2013年進口天然氣價格倒掛有望緩解。
天然氣供需矛盾加劇,看好上游勘采設備市場機會。由于近兩年天然氣下游應用項目集中投產,國內天然氣供需缺口持續加大,我國常規和非常規天然氣將加快發展。未來兩年國內在上游勘探開采設備、油田服務、中游管道輸氣等領域的投資會繼續加大。而受天然氣漲價預期加強的影響,下游天然氣應用領域內的企業短期內將承受壓力。
自動化行業
機器人是電子技術和自動化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在農業上,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勞動效率和產品質量,農用機器人起了重要的作用。
隨著我國人口紅利逐步消失,生產力成本上升,工業自動化成為發展趨勢,這也成為機械設備板塊中的一個亮點。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數據,2005年至2015年,全球工業機器人的年均銷售增長率為9%,其間中國工業機器人年均銷售增長率達到25%。IFR預測,中國工業機器人的需求有望在2014年爆發,大規模實現機器替代人工,到2015年底中國有望成為全球第二大機器人市場。。《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到2020年,建立完善的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體系,產業銷售收入超3萬億。
機器人和物流自動化面臨長期發展機遇。目前我國經濟環境與日本上世紀80年代時很類似,工業由重化工發展階段向高加工度化及技術集約化階段過渡。現在我國萬名工人擁有機器人的數量僅為25臺,而在發達國家,這一指標普遍在50臺以上。假設未來5年,我國機器人使用密度達到100臺/萬人的水平,未來5年國內機器人銷量復合增速要達到30%。
軌道交通裝備
我國軌道交通裝備產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形成較為完整的研發、制造和服務體系,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研發能力顯著提升、技術創新體系初步形成,為我國軌道交通運輸業提供了重要的裝備支撐與保障。
2013年,中國鐵路完成政企分開,成立鐵路總公司。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不斷細化、落實,將為軌道交通建設投資提供充足保障。地鐵和城際軌道交通正進入快速發展期,有望維持較長的景氣周期。
“十二五”期間,是我國建設裝備制造強國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中高端裝備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深刻認識并準確地把握軌道交通裝備產業發展面臨的新趨勢、新變化、新特點,加快產業調整提升,轉變發展方式,實現新跨越。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加快,我國軌道交通在未來5~10年仍將保持較快發展,為軌道交通裝備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較大的市場空間。
船舶裝備
“十一五”時期是我國船舶工業高速發展的五年。產業規模實現跨越式增長,國際地位顯著提升,產業技術水平和綜合競爭力有了較大提高。2010年我國造船完工量6560萬載重噸,躍居世界第一,國際市場占有率達43.6%,完成工業增加值1662億元,增加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達24%,實現銷售收入超過6000億元,船舶出口額突破400億美元,“十一五”規劃主要指標全面完成。在主流船型、高技術船舶、海洋工程裝備領域科技創新取得重大突破,主要船用設備本土化配套能力和水平快速提升,造船周期明顯縮短,經濟運行質量顯著改善,投資主體進一步多元化,我國已經成為世界最主要的造船大國。
2013年全球新船訂單超過1億DWT,同比增長約150%,訂單價格略有回升,船舶行業周期已經觸底。由于船舶運力總體仍過剩,而全球經濟增長乏力,所以行業復蘇的基礎尚不穩固。造船企業繼續強弱分化,新船訂單向財務穩健、交付能力強的船廠集中。
“十二五”時期,船舶工業將進入由大到強轉變的關鍵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綜合國力的進一步提升,對船舶工業全面做強提出更緊迫的要求,產業發展既面臨重要機遇,也面臨嚴峻挑戰。
一方面經濟全球化和國際貿易深入發展,科技創新孕育新機遇,船舶工業發展領域不斷拓寬;國內宏觀經濟形勢和融資環境持續向好,海運貿易和海洋經濟發展空間廣闊;我國船舶工業仍將處于成長期,產業基礎更加雄厚,依然具有勞動力、技術、資本、市場等綜合比較優勢,承接世界造船中心轉移的大趨勢沒有改變,我們完全有條件推動船舶工業再上新臺階。
另一方面,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減緩,全球船舶運力和建造能力過剩,造船市場有效需求不足;需求結構出現明顯變化,散貨船等常規船型需求乏力,高技術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需求相對旺盛;國際海事新標準、新規范頻繁出臺,船舶安全、綠色、環保要求全面提高,先進造船國家加強技術封鎖,不斷構筑技術壁壘;世界造船競爭格局面臨深度調整,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與此同時,國內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人民幣匯率、原材料和設備價格波動加大,主要依靠生產要素投入的發展方式將難以為繼。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必須科學判斷和準確把握發展趨勢,充分利用各種有利條件,加快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積極創造產業發展和國際競爭新優勢。
專用設備
目前國際電梯市場基本由美國奧的斯、芬蘭通力、瑞士迅達、德國蒂森、日本三菱、東芝、日立、富士達等八大名牌壟斷,他們的銷售服務網點遍布世界各地廣大中心城市,合計銷量占到全球總銷量的90%以上。我國現已成為世界第一大電梯消費市場,巨大的需求吸引了全世界所有知名電梯企業來華投資,我國電梯市場也給這些全球最具競爭力的電梯企業提供了公平競爭的市場機制。
據中國電梯協會統計,截至2010年底,奧的斯、三菱、日立三大品牌合計已占據了我國電梯市場40%-50%的市場份額。迅達、通力、蒂森、東芝、富士達等其他外資品牌占據了20%-30%的市場份額。民族品牌占據了30%的市場份額,并且已顯現出市場份額將不斷上升的態勢。
電梯13年的大幅上漲源自地產超預期、成本下降與年初的低估值。14年收入增速或隨地產放緩至15%,利潤增速預計20%,與14年平均PE15X匹配。
(來源:中國農機總網)
關鍵詞:
下一頁:
推薦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