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國或成全球第二大機器人市場
分類:
發布時間:
2013-12-29
導讀:目前許多發達國家正在進行農業機器人的開發研究,部分研究成果已開始在農業生產中應用。正如機器人在工業生產上可以降低生產成本和提高產品質量一樣,在農業生產中機器人也有同樣的作用。在中國目前勞動力成本上升,老齡化趨勢形成,制造業產業升級大背景下,機器人有著重要的應用前景。IFR預測,到2015年底中國有望成為全球第二大機器人市場。
農業機器人
機器人是電子技術和自動化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在農業上,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勞動效率和產品質量,農用機器人起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許多發達國家正在進行農業機器人的開發研究,部分研究成果已開始在農業生產中應用。正如機器人在工業生產上可以降低生產成本和提高產品質量一樣,在農業生產中機器人也有同樣的作用。美國正在開發研究的采橙機器人和法國的采蘋果機器人,因其性能明顯提高和價格大幅下降,預期很快就能實用化。雖然我國的自動化起步較晚,在此方面的應用研究以及實例都比較匱乏,但是機器人在農業及工業制造上應用的前景卻很廣闊。
自動化助推機器人需求
隨著我國人口紅利逐步消失,生產力成本上升,工業自動化成為發展趨勢,這也成為機械設備板塊中的一個亮點。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數據,2005年至2015年,全球工業機器人的年均銷售增長率為9%,其間中國工業機器人年均銷售增長率達到25%。IFR預測,中國工業機器人的需求有望在2014年爆發,大規模實現機器替代人工,到2015年底中國有望成為全球第二大機器人市場。。《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到2020年,建立完善的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體系,產業銷售收入超3萬億。
實際上,工業機器人已經成為我國規劃的重點發展領域。《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到2015年,傳感器、自動控制系統、工業機器人、伺服和執行部件為代表的智能裝置實現突破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重大成套裝備及生產線系統集成水平大幅度提升。到2020年,建立完善的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體系,產業銷售收入超過30000億元,實現裝備的智能化及制造過程的自動化,發展方向的明確也使得各項補貼政策逐步落實。隨著更多的投資與補貼逐步落實,將會帶動工業機器人產業快速發展。
或是嗅到了其中的發展機遇,各地紛紛布局機器人產業,上海、江蘇、浙江、遼寧、廣東、重慶等地將機器人產業作為當地重點發展對象。以上海為例,今年4月,上海機器人產業園獲批,計劃實現機器人為主的智能裝備制造產業鏈集群。該園區到2017年要引進國內外機器人制造相關企業機構600家。上海已將工業機器人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點,并成立了上海機器人產業聯盟及上海機器人行業協會,提出2015年產業規模達到200億元,2020年爭取達到600億-800億元的規模。
但是同時還應該看到,我國工業自動化仍然相對落后,工業機器人的發展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產業鏈方面仍有待完善。整個機器人產業鏈主要分為上游關鍵零部件、中游設備制造廠和下游行業應用三個層面,而我國企業目前主要集中在系統集成商、下游應用領域,在機器人本體和關鍵零部件方面還處于受制于人的局面。
未來中國農機及工業機器人需求加大
未來幾年,中國農業機械和工業機器人年均增長率將分別高達18.1%和18.8%,這將是中國機械行業發展最快的兩個領域。
IMS《2013年中國機械生產年鑒》中顯示,農業機械和機器人的高增長態勢將與中國機械行業內其他領域形成鮮明的對比。目前,這些領域產能過剩現象嚴重,正在走下坡路。
IHS自動化市場分析師JayTang認為,當前中國農產品價格上漲,食品消費量上升,勞動成本激增以及政府不斷投入的補貼是農業機械產量增長的主要驅動力。同時,隨著汽車制造的持續擴張和自動化應用的廣泛推廣,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機器人市場中發展最快的國家,刺激國內生產迅速增長。
自2011年底以來,由于疲軟的出口需求以及投資不足,中國機械行業的發展似乎失去了前進的動力。盡管2012年底有一些復蘇的跡象,但由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3年4月采購經理人指數PMI跌落至50.6,比3月的50.9下降0.3,表明中國經濟復蘇的可能性不大。
盡管PMI指數使大部分機械企業失望,如農業機械或工業機器人企業,但一些企業仍對未來增長保持著樂觀的態度。
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勞動供給的逐步下降,機械方案的可行性以及政府在產業升級換代上的努力也是促使工業機器人增長。未來我們將在機械制造領域看到更多的機器人身影,他們將會我國機械行業發展作出貢獻。
(來源:中國農機總網)
關鍵詞:
上一頁
下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推薦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