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機零部件行業正茁壯成長中
分類:
發布時間:
2013-12-24
導讀:農機零部件是中國農機工業的基礎,其發展是農業機械技術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量,零部件的發展推動了農機產品的升級換代,促進了農機工業的進步。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門類較為齊全、具有現代化加工手段、市場采購響應敏捷的零部件行業,為主機配套了發動機、液壓件、車橋、輪胎等系列產品。農機零部件企業的快速成長和發展,為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我國糧食九年連續增產增收做出了貢獻。
中國農機工業總產值2004年為895.8億元,2011年增長到2890億元,年平均增長27.9%。農機工業的繁榮和保有量的大幅增加,也帶來了農機零部件行業的高速發展。其年產值也從2004年的74億元,增長到2011年的412.4億元,平均年增長率高達57%。零部件的增速高于農機行業增速,也標志著零部件生產專業化程度的快速提高。以上數據只統計了年產值超過2000萬元以上的規模企業,按照零部件約占主機60%的產值比例計算,全國農機零部件2012年的總產值應該在1800億元左右,已經成為頗規模的行業。
2012年,全國農機零部件規模以上企業達到316家,比上年新增37家,零部件企業占農機企業的17%。2012年1—8月全國零部件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281.9億元,同比增加22.66%。零部件在農機工業12個子行業中產值排名第四。
在國內幾個農機工業大省,零部件產值同樣名列前茅。山東省零部件產值占行業份額的36.4%,河南省占20.3%,江蘇省占14.9%,不是農機工業大省的遼寧省零部件產值排在了行業第五位。農機零部件成為各地經濟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地方已經和正在形成有特色的、產品集中度非常高的零部件產業集群,在企業規模和就業人數方面都居全國領先水平,也為地方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
農機是比較復雜的特殊機械,任何農機制造企業都不可能自行制造全部零部件,必須由為數眾多的零部件生產企業提供配套。現在,我國的零部件企業已經圍繞主機廠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有一定創新能力的外購、外協配套供應體系。
國外農機品牌零部件國產化程度不斷提高,大大降低了引進主機的制造成本,提高了市場競爭能力。國外農機品牌零部件在我國國內采購份額的逐年增長,加快了其產品本土化的進程。外資企業品牌零部件中國制造和銷售,很好地提升了國內零部件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外資企業在中國采購,也幫助零部件企業在管理能力、質量控制、產品技術進步、社會責任等方面得以快速提升。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零部件企業開始涉足國外市場,實施國際化發展戰略,同時外國企業在國內的投資也在不斷增加。目前,外資農機零部件企業有15家,產值已占行業的12.6%。今年上半年全國機械工業十三個行業中,有十一個行業出口增速均有回落,而農機零部件出口增速不減。農機零部件2004年出口交貨值僅為1.4億元,2011年出口交貨值為12.4億元,年增幅平均高達98%,出口120個國家和地區。
我國農機零部件企業,多數是先從主機廠獲得生產訂單、協作生產,得以創業和起步;在企業產能擴大后,再向更多的主機廠轉移技術和配套產品;進一步開始研發新的農機零部件,又反哺和助推主機企業的產品升級。所以,農機零部件企業既受益主機企業的快速發展,又為主機企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今年中國農機工業協會通過推薦和評審,授予開創裝備科技公司等23家企業為“中國農機零部件龍頭企業”稱號。零部件龍頭企業代表了行業的先進水平和發展成就。中國農機工業協會鼓勵和支持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將重點培育一批具有影響力的核心企業,扶持具有競爭能力的大中型企業,通過他們引領零部件產業的健康發展。
除了看到我國農機零部件行業取得的長足進步,我們也必須站在歷史的角度,高瞻遠矚,看到國內零部件企業還存在的諸多問題。與發達國家相比,國內零部件企業有較大的差距,主要體現在:
缺乏專業化先進生產組織模式,缺乏現代制造與物流集中管理技術,改變現狀,實現以關鍵零部件創新促整機性能提升。
制造加工手段落后,產品一致性差,缺乏開放工況下性能檢測、動植物生理生態信息感知及智能控制系統,缺乏制造流程質量檢測試驗系統,改造提升現代化制造手段。
技術研發與創新能力低,缺乏相關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和新材料應用能力。
借鑒大機械工業制造經驗,形成:“專、精、特、新”先進制造能力,培植零部件產業集群,打造我國農業裝備升級版。
(來源:中國農機總網)
關鍵詞:
下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推薦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