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農機企業小而強 原因何在?
分類:
發布時間:
2013-12-22
導讀:在機械制造領域,德國無疑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強國,其產品以精度高、質量好、功效強等優勢在世界市場享有盛譽。德國機械制造業擁有近6000家企業,約100萬名員工。2008年行業銷售額2050億歐元,增長7.9%,出口率75%,是世界第一大機械設備出口國。行業的突出特點是中小企業居多,據統計,88%的企業員工數不足250人,超過1000名員工的大企業僅占2%。盡管規模小,但企業實力雄厚,注重創新,因此在許多行業分支中處于國際領先地位。實際上,德國企業規模并不大,但是競爭力非常強,為何德國農機企業小而強呢?
德國的農業機械化體系
德國現有耕地面積1730萬公頃,約占其國土面積的一半。其主要的農作物是小麥,約290多萬公頃。在農業生產中,畜牧業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全年農業企業經濟收入為430億歐元,其中約一半為畜牧業收入,在畜牧業中,牛奶的收入占90%,是農業企業收入的主要來源。
二戰以來,德國的農業生產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農業企業每戶經營的面積呈增長勢態,企業數量則表現為一直在下降,農業企業數量從1949年的160多萬個下降到目前不到100萬個,其中面積2公頃以上的農場為41萬多個(平均每個農場規模為41.4公頃);農業從業人數從1949年的481.9萬人下降到2001年的94萬人,農業從業人口占全社會人口比重,1950年為24.1%,1900年為38.2%,到2000年則只有2.5%;每一個農民供養的人數由1950年的10人,上升到2001年的128人,在這個過程中,科技進步和現代農業機械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考察調研德國雷肯、克拉斯等企業
德國制造一向以精準的市場定位、精湛的技術工藝、卓越的產品質量和良好的品牌信譽著稱,德國農機制造也不例外。德國農機企業雖然規模并不是很大,除了克拉斯年收入能躋身全球前五名之外,其他不少企業的銷售規模基本都在5億歐元之下,但是,德國農機產品與其他工業品一樣,受到不少國家消費者的追捧,品牌競爭力非常強。相形之下,我國雖然有時風、一拖、雷沃、五征等農機企業的規模比德國大多農機企業大,但是品牌在全球的影響力卻相差甚遠。這之間的差距,筆者想除了因德國企業時間久遠而產生的品牌沉淀之外,最核心的原因大概還是其在先進的產品技術、過硬的產品質量基礎上形成的“精”亦即“專業化”。
通過對德國雷肯、克拉斯、格立莫等企業的兩次考察調研,德國農機企業的一些做法給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針對德國企業規模不大競爭力卻很強,筆者寫出自己的一些觀察與思考,以期對我國的農機企業有所參鑒。我國農機工業與德國差在哪?
一是設計能力低,缺乏尖端技術。對于一家制造企業來說,核心技術大概可以分為設計技術、制造技術和管理技術。德國企業的產品設計技術無疑是走在世界前列的,這些企業都會在產品制造前期進行完備的電腦模擬、設計,對每個細節都不放過。目前,我國的農機產品無論是外觀還是內在制造同質化現象都很嚴重,反映了設計技術的缺失和創新能力的不足,以致一款新產品推出后同行之間競相模仿。
二是制造技術。德國農機企業的硬件條件都非常先進,自動化和信息化程度都很高。雷肯、克拉斯、格立莫這些企業都有機器人作業,這樣一方面提高生產效率,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加工的精度。雷肯在2009年投入1500萬歐元建成精確細致的涂裝線,保證了雷肯產品外觀的耐看、耐用和顏色的一致性,同時又非常環保。而國內,建有現代化涂裝設備的企業并不多見。在雷肯、克拉斯和格立莫這幾家企業,智能化的零部件配送極為精準,生產效率極高。克拉斯生產的550馬力的拖拉機和青貯機,偌大的龐然大物,方向盤很小,用一個手柄即可自如操控,完全沒有駕駛經驗的農民都能很快學會。
三是管理的精細化能力,無論是生產還是營銷等方面,德國企業與員工對細節高度關注。近年來,國內農機企業在硬件上不斷加大投入改造升級的力度,有的企業投了不少錢,譬如金億、巨明的涂裝線,雷沃的柔性加工線等。但是,我們的企業缺的是系統的運營把控能力,特別是細節的關注處理、標準化一致性生產的能力。雷肯在一個農場開現場演示會,音響、用餐、雨衣雨傘配備等各項準備工作都非常周到。而在品牌形象方面,在農場停車庫臨時布置的餐廳布置了不少帶有雷肯標識的招貼、旗幟,桌布的顏色與雷肯產品的主色調都一致,顯示了這家百年老店成熟的品牌運營系統。
四是不重視培訓,缺乏熟練優秀的產業工人。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任何一個企業的發展最終歸結到人。近年來,由于農機企業的增多、農機產業規模的擴大以及新第生代農民工的涌現,農機行業人員流動頻繁,互相挖人成為農機企業的典型行為,有些企業根本不敢下力氣培養員工,害怕培養出來就飛走了。一位企業總經理告訴筆者,很多企業恨不得員工今天過來明天就讓他上線。國內企業員工不少是從技校招過來的,用人成本低,而從技校過來的工人一個典型特點是缺乏實踐鍛煉,在學校里呆了一年多就被學校強行就業了,美其名日是“實習”,實際上學校撒手不再管。但是,德國企業非常注重培訓,注重后備人才梯隊的培養。德國企業具有良好的人才后備梯隊機制。在克拉斯,他們建有自己的學院培訓員工,進入車間的工人都要先在企業培養兩三年,一類是實習生和技校生,有的實習期長達2.5-3.5年;另一類是在校實習生。這樣一方面青年員工可以增長手藝,另一方面由于在企業呆了兩三年,對企業也有一定的感情,工作后容易融入企業。雷肯、克拉斯都有不少終身服務于企業甚至下一代仍在企業工作的員工。格立莫則從銷售、服務、信息等14個方面培養公司的后備力量。五是企業國際化程度。一方面體現在員工組成的國際化,另一方面體現在業務的國際化。克拉斯、格立莫、雷肯這些企業的員工大多來自于五湖四海特別是他們的主市場,這樣就有利于開展在當地市場的工作。而在業務方面,雷肯在全球設有22家子公司,其中69%的收入來自于海外市場。在835名正式員工中,有148名外國人。
六是發展的心態和模式。我國農機企業對于做大規模有著天然的沖動,幾乎絕大多數企業領導人都恨不得一天建成“羅馬”。有一個原因就是我國農機企業高層的浮躁。德國的很多農機企業都是家族企業,規模雖小但發展穩健。企業主對于企業的發展規模有著清醒的認識,而且很多企業主肯定不希望在自己手上把祖上的基業給毀了,因此他們都非常小心翼翼地履行自己的本分。同時,企業在對于做大規模和贏利能力增長方面更側重后者。
七是德國企業講究全套解決方案。近年來,我國也有些農機企業提出了這個概念,但是真正能做到或付諸行動的并不多。
原因何在?記者看來主要還是缺人。雷肯農機出口部經理Niels告訴筆者,雷肯的很多銷售經理對農藝非常了解,很多銷售人員來自農村(場),對作物的種植農藝很了解,這樣就可以為用戶提供更貼心的服務。格立莫市場部經理Jurgen也稱,公司比別的企業更有競爭力是因為他們能為用戶提供從播到收“一條龍”產品,能根據用戶的作物提供很好的“一攬子”咨詢服務。這說明,要成為好的農機企業或銷售人員,不但要是農機專家,還要是農藝專家,這也可解釋為什么德國農機農藝結合得更好。他們會給農戶提供經濟的解決方案、適合土壤耕作的品種,讓用戶能得到更高的產量,節省作業時間,帶來更高的收益。
八是德國農機企業的人均效益高。雷肯985名員工(含150名臨時工人),2011年銷售收入達到2.66億歐元;格立莫1300名員工,2011年銷售收入為2.8億歐元;克拉斯2011年9000名員工則創造了33億歐元銷售收入。
此外,德國企業還有值得稱道的一點,就是同行企業之間的合作非常強。生產農具的雷肯、生產馬鈴薯收獲和播種機械的格立莫和生產谷物收獲、青貯機械和拖拉機的克拉斯等這些企業不僅進行一定的合作研發,還進行一定的聯動銷售,在中國的甘河示范農場,三家企業也一塊參與。這些不僅加強了同行之間的互動,也帶動了各企業之間的共同發展。
農機制造業是國家工業化的戰略產業,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支撐。與歐美韓相比,我國農機制造業還缺乏國際化的領軍企業,經營規模小、企業結構散亂、競爭力不強。要進一步優化農機制造產業結構,促進產業升級。加大對農機產品生產和流通稅收優惠支持力度,引導和鼓勵農機企業增加對新技術、新產品開發和技術改造的投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同時,應支持跨行業、跨區域、跨所有制企業的聯合重組,鼓勵和培育大型企業走集團化、集約化、國際化發展道路。做大、做強一批主導產品市場占有率高、品牌影響力大、產業帶動力強的農機工業龍頭企業,構建一批具有特色鮮明、重點突出的產業集群,逐步形成專業化分工、社會化協作,大而強、小而專的行業結構。鼓勵發展新型、大中型農業裝備,提高大功率拖拉機及配套機具、半喂入水稻聯合收割機、高性能水稻插秧機、玉米聯合收割機、谷物干燥設備、采棉機等國產化水平和技術檔次,滿足農業結構調整的需求。
(來源:中國農機總網整理)
關鍵詞:
上一頁
下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推薦新聞